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获得上级荣誉及表彰情况
(1)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入选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2)皖南花鼓戏《寂静的山林》、《红手印》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3)宁国市文化馆被安徽省文化馆授予2023年安徽省少儿书艺术普及优秀单位称号。
(4)宁国市荣获“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称号。
(5)宁国市山门景区被列为4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
(6)《跟着市长游宁国》(视频)获得2023视听中国“我的家乡美,湘约马栏山”优秀短视频征集展示系列活动“优秀创意作品”奖。
(7)“皖南青藏线”(皖南唐古拉)惊险刺激之旅、真也东一站度假酒店、宁国山核桃、红杉林景点(图片)、中国云尖公路(视频)入选驾游安徽“六好”名单。
(8)港口镇西村村获评安徽省“精品主题村”、云梯畲族乡千秋村获评安徽省“特色美食村”及安徽省“最干净旅游乡村”、青龙乡西林村获评安徽省“后备箱工程基地”。
(9)“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案”案卷被评为2022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优秀案卷”。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新办读者证725个,购置新图书3.28万册,订阅报纸、期刊共460(种);书刊文献外借册次达12.3万(册次);服务读者数量达14.52万人。有序推进“十五分钟阅读圈”建设,新建城市阅读空间4个。完成103个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工作,共计7725本;组织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共读经典、亲近自然、宁阳读书会、江淮读书月等系列阅读活动百余次;创新开展“书香宁国‘悦’读‘阅’美”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2.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文艺活动百余场次,包括元宵民俗系列活动、畲乡三月三、宁国市第七届端午龙舟赛文艺演出、皖南花鼓戏小戏比赛、艺术化宣讲基层行、暑期艺术展演周等多样性群众文化活动。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02场,“送电影下乡”1224场。在我市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举办的“大地欢歌·美好安徽”全国夏季“村晚”皖美畲乡示范展示活动成效显著,现场参与各项活动人次超69万,电商平台成交量3万单,成交金额达103万元,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超100万人次。
3.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以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宁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为主线,先后创作了皖南花鼓戏《寂静的山林》、《红手印》、《刷不得》;歌曲《红马甲》;方言话剧小品《输送幸福的人》、《微笑的蓝天》;音乐快板《奋进新征程》;情景剧《十送红军》等一批原创艺术作品。
4.赓续非遗传承保护。积极开展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储备工作,共储备项目十余项;规范完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四项名录体系建设;重视非遗传承人培养,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小学课堂开展教学,并举办紫砂制作公益培训班。组织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我市王汤药、开四海、蓝银花入选宣城市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组织开展宣城市首届民俗文化季“皖南川藏 多彩宁国”民俗巡演及宁国市“民俗闹元宵 扬帆新征程”民俗非遗展演活动、“非遗传承 守艺匠心”宁国市第二届传统工艺大赛等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
5.强化文物保护措施。启动东山渡桥本体维修一期工程和明大和尚墓维修工程,完成望仙桥本体修缮工程、宋杨合墓维修工程2个文物保护工程,仙人塔安防等3个文保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完成宣城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安徽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及革命文物新改扩建排查工作,“中共宁国特支遗址活化利用”被评为2023年全市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完成南极东路虞俦墓范围内的考古勘探及异地迁移重建选址工作;完成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优化、物防整改及安防深化方案编制等工作。
6.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出台了宁国市《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休闲自驾康养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完成“皖南川藏线”高峰山、储家滩景区化改造工程;高标准建成杨树湾、红杉林等景点观景台;全线完成旅游标识、标牌的改造提升;龙门滑雪场开工建设,滑雪道初步建成;东入口集散中心建成封顶。重点实施了青龙乡龙阁村、仙霞镇盘樟村“双微”改造工程;编制了板桥村景区化改造提升策划实施方案;以市域东部乡镇旅游综合开发为目标,编制“皖南青藏线”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开发策划及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扎实推进恩龙康养小镇、真也天境、龙门滑雪场项目建设;青龙湾水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发展EOD项目通过省级专家评审,起步区项目征收征迁完成10户协议签订;山门景区通过国家4A级景观价值评定。先后建成西津野渡、星空营地、竹蜻蜓营地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并投入运营;打造了“高山越野”、“森林穿越”、“竹林茶园”、“山地河道”四条主题自驾线路。河沥溪老街一期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板桥村庄景区化改造项项目完成规划编制;评选板桥村、桥头铺村作为我市首批特色美食村;推选云梯乡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7.加大文旅品牌宣传。先后举办成功举办2023安徽自驾游大会、2023年万车驾游安徽启动仪式暨中国路虎联盟华东大会、2023首届“皖南川藏线”T2河道越野赛暨安徽肆零车友跨年狂欢活动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宣城市文旅局组织的2023宣城文旅新春推介会、“春游宣城”春季惠民活动、“迎亚运游宣城”文旅活动季、“宋韵杭州奇妙夜”活动等;指导乡镇举办方塘乡趣味泼水节、梅林镇首届夏季亲水采摘节等系列活动。成立“皖南川藏线”旅游联盟、自媒体联盟、宁国文旅矩阵,推动跨界资源联动,构建“官媒+文旅企业”联动、线上线下一体的文旅传播矩阵。
8.扎实推进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定期开展安全播出检查,实现全年广播电视播出零事故。开展打击治理“黑广播”、侵权盗版出版物整治、“剑网2023”专项行动等专项检查,共查处拆除非法销售点2家,查缴非法出版物39本,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申请创建“无小耳朵社区”3家、“无小耳朵街道”1家。做好日常应急广播设备维护工作,系统在线率维持在90%以上;新建应急广播终端设备100个;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提醒、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宣传播出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道路交通安全等信息共2万余条。
9.落实文旅行业监管。一是抓好品质提升。印发《宁国市2023年度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方案》,重点针对“皖南川藏线”“皖南青藏线”开展沿线环境整治,督促属地政府做好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维护;持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市场主体、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及文明旅游宣传;全年受理市场热线37件,答复满意率100%。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印发出台《宁国市文旅行业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等文件,组织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文旅市场“小火亡人”专项整治、涉山涉水企业森林防灭火、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各类应急救援演练、暑期漂流企业专项检查及将军关漂流周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联合检查等各类专项检查。三是抓好市场执法。组织开展全市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及文化类专项行动,累计检查各经营单位873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619人次,立案调查18家次,结案18起,罚款 11.255万元。召开2023环太湖文化旅游生态圈暨浙苏皖文化旅游“沿边执法”联合行动交流会,强化区域联合执法。开展“扫黄打非·护苗”绿书签进校园等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共计发放“扫黄打非”宣传手册300余份,绿书签200个,咨询相关法律法规800余人次。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
1.坚持以“皖南川藏线”为核心,重点围绕“体验线路打造”“亲水项目开发”“户外露营建设”等,加强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和链上产品开发,完成“皖南川藏线”东入口集散中心和方胡路建设,按照“旅游目的地”要求实施储家滩、板桥两个乡村旅游集聚区提升,着力实现“皖南川藏线”由“线”到“面”的旅游度假区升级发展。加快东南乡镇连接线和“皖南青藏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青龙湾起步区、龙门高山冰雪项目、仙人洞旅游综合开发等文旅项目建设。
2.大力实施“主题村”打造、美食村”推选、“风景道”建设、“后备箱”富民、精品民宿培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双微”提升七大行动,积极推进云梯畲族乡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青龙乡创建省特色旅游名镇,港口镇西村、山门村、仙霞镇盘樟村等创建省特色旅游村。推进“皖美农品”开发,结合非遗文化,做大做强“后备箱工程”,包装推出一盒“游宁国不得不购”旅游伴手礼。推广“皖美味道”,加大“游宁国不得不吃”宁国招牌菜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宁国餐饮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3.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村庄规划编制,在完成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对拟实施的旅游项目和适合发展旅游的区域,在规划编制、红线避让和要素预留上谋深谋细谋实。结合各地资源现状、发展需要和旅游新业态、消费新趋势,谋划一批旅游招商项目,完善全市旅游招商手册和项目库,积极开展平台招商、以商引商和外出推介,力争招商取得新成效。
4.全面提升智慧旅游建设,借助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全文旅矩阵宣传作用,打响“皖南川藏 多彩宁国”旅游品牌。坚持活动赋能,结合宁国旅游产品和季节特色,针对性开发自驾、露营、摄影、帆船、铁人三项等经常性活动或赛事,并持续推动形成品牌,不断巩固重点客源市场,借势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加大与沪苏浙皖等地重要城市联动,举办旅游推介及招商会,共推文化和旅游产品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二)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5.突出宁国特色,重点打造地域性文化。充分挖掘宁国上海“小三线”15家企业的感人故事、典型案例,深入了解宁国上海“小三线”历史文化内涵、名人轶事、精神风貌,结合宁国上海小三线旅游业态打造,开展系列宣传推介工作。围绕“皖美畲乡 多彩云梯”特色品牌定位,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注重发掘畲族民间艺术、特色饮食、地方特产、人文典故等文化遗产,精心打造“三月三”文化节等4+N节庆活动和“山哈饭”、“高山流水席”畲族婚嫁等特色品牌。加强对畲族歌曲、畲族题材文艺作品的保护性传承及创造性开发,实施原生态畲歌传承、新形式畲乡文艺作品创作工程。
6.实施“送戏进万村”行动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场。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活动,打造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推动广场舞质量提升、良性发展和群众文艺创作。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山核桃文化节、春节民俗文化系列活动 、农民丰收节、端午龙舟赛、畲乡三月三等品牌性文化活动。实施演艺进基层活动,推进精品剧目展演、优秀作品巡演走进景区、街区、学校、文化空间、重点企业。
7.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善全市文物资源总目和数据库,健全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统筹推进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推进人防、技防、物防工作,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水平。提升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重点围绕工业遗产文化、古道文化和古桥文化等,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公共文化场所和旅游休闲服务场所。
8.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组织开展县级非遗项目认定工作。做好国家级、省、市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加强传承人培养培训。 助推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充分发挥非遗传习基地、传承人作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传承常态化。持续开展元宵节民俗文化表演和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实施“非遗+旅游”,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做好“非遗+产业”文章,培育壮大非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