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2023年获得全国、全省荣誉及表彰情况
首批安徽省碳达峰试点园区;首批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首批安徽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2022年度考评结果为AAA级;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材料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在2022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中得分靠前,位列机械制造类分类排名第一;宁国经开区获评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是宣城地区唯一入围的单位;宣城宁国化工园区通过省级复核C级标准;河沥园区主次干道(东城大道、长虹路)提升改造EPC项目被评为2023年安徽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省优质工程)。
(二)工作成绩及举措
一是经济发展稳步增长。2023年,1-9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7%;1-9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8.07%;1-7月完成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9%。在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位列全国第45位、中部地区第12位、安徽第3位。
二是项目建设步伐坚实。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经开区对内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对外推进产业配套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2023年预计新增亿元以上开工项目75个以上;预计新增亿元以上投产项目70个以上;预计完成新签约项目50个以上,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112亿元的苏州仕净科技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55亿元的仕净高效太阳能光伏硅片及组件生产项目、30亿元的江零浩数字化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10亿元的禾宁无纺布日用品生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仕净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预计年内第一片电池片下线,宁国时代新能源12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厂房主体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24年投产。隆威汽车空气弹簧智能制造、拓扑思新能源汽车减振系统配件智能制造等项目已竣工试产;山虎大型环保破碎成套设备生产、大地熊年产5000吨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等项目已投产,初步形成了项目“开、竣、投”梯次接续、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2023年,经开区负责的城市建设项目共30个,纳入宁国市重点工业项目共19个。全年新建道路约30800平方米,新增绿化约9600平方米,新增场平面积约1600余亩,完成供电工程84个,完成供水工程24个。相继完成仕净光能除氟站630KVA双电源接入工程、吉利项目110千伏线路工程、化工园区消防站1000kVA专变配电工程和桑尼泰克、上师三津、宝恒产业园(二期)、东方精密、瑞然公司等供水供电工程,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完成南山园区新建道路一期工程、港口园区路网工程和双龙路、宁阳西路、杨山路、染坊路等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南极东路、外环西路、宜黄线等道路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港口生态产业园化工集中区综合配套建设项目,为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四是创新发展活力迸发。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强化人才引育工作,加强与合肥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交流,累计接待实习大学生1000余人次,引进高校毕业生900余人,发放奖补资金158万元。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对上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高价值专利。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省级研发机构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8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7家、省专精特新企业85家。
五是要素破解持续深入。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大招商项目落地保障力度。1-10月,组卷报批7个批次城镇建设用地共1680.5亩,完成土地划拨14宗共531.8亩,完成各类土地出让22宗1948.1亩,实现新增工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地,完成仕净光能、中鼎鼎瑜、新奥燃气、伟固精密、浩扬气体5个项目林地报批工作,保障了时代新能源、仕净光能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工作,分类消化批而未供土地,依法依规处置闲置土地,整治提升工业低效用地。1-10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78亩,处置率119.87%,处置闲置土地1711.1亩,处置率190.12%,处置工业低效土地850亩,处置率106.25%。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二优二”,共收储工业企业11家,盘活土地资源541.1亩,厂房131311.3平方米,处置金额25863.6万元。
六是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工作优势,做细做实企业服务工作。通过现场走访调研、线上办公、QQ和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扶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重点解读市本级惠企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服务。1-9月走访企业8053批次,办理企业诉求353个,入企宣讲各类惠企政策7865批次,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宣城市政商恳谈会10次,参与拍摄营商环境专题片2次。在1-9月全市企业诉求办理单月考核中四次位列第一名,一次第二名。持续开展“园区贷”“贷投批量联动”融资工作, 2023年新增园区贷资金池资金2000万元,合作银行增加到4家,累计获得贷款企业58家,贷款资金达3.5亿元。加快财政涉企资金的审核拨付进度,确保各类资金及时拨付到相关企业,截止9月底,共兑现企业奖补资金4.8亿元,奖补项目共计七大类,奖补企业950余次。积极对接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累计为80余家规上企业解决用工1000余人。持续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推行并联审批事项,将备案审批时限压缩为1个工作日,承诺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土地出让合同同步发放,将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将工业企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宏观形势不容乐观。受全球经济下行、新冠疫情、原材料涨价、海运成本增长等叠加因素影响,进出口总值趋于下滑,很多出口型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二是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工业经济活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体量大、牵动性强的项目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三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距年度目标差距较大;在库规模企业增长乏力,部分在库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退出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处于波动状态。招引企业质量和体量不高,“后疫情”经济对园区招商影响较大。
四是人才吸引力度不大。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匮乏,企业主导的人才集聚激励机制不健全,三重问题叠加,致使人才引进难,留下更难,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和研发技术人才。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区主导产业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终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够,产业利润率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列入宣城市、宁国市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以及承担省、宣城市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一)2023年未承担宣城市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重点工作任务事项。
(二)承担宁国市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重点工作任务9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
1.建成投产天成新能源汽车电加热器项目:项目已投产。
2.建成投产鼎瑜智能底盘一期,开工建设保隆空气弹簧二期项目、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鼎瑜一期已在试生产,鼎瑜二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11月开始试生产,隆威项目已在试生产,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正在建设厂房主体。
3.建成投产威格美动力总成项目:项目已投产。
4.建成投产大地熊高性能永磁材料,建成综合配套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大地熊项目已投产;热电联产项目土建部分已完成95%,安装进度已完成70%。
5.建成投产中达滑动轴承一期项目:项目已投产。
6.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完成社会事务剥离,着力提升开发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为贯彻落实“管委会+公司”改革要求,宁国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12月印发《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案》(宁办发〔2022〕74号),根据改革方案,宁国经开区充分调研并拟定各项改革配套子方案(送审稿),即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精管委会+强平台公司”组织架构优化、全员聘任制、薪酬优化、绩效考核等5个子方案。今年4月,省委编办将宁国经开区确定为“管委会+公司”改革直联点。8月,宁国市委编办会同经开区将相关方案内容报宣城市委编办、省委编办初审,省委编办回复,我委改革方案总体方向准确,并就下步任务提出了具体意见。
7.组建港口化工园区市场化运营公司:宁国市政府于2022年12月批复同意设立安徽兴港化工有限公司,主要承担宣城宁国化工园区管理运营工作。宁国经开区于2023年2月委派兴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注册成立兴港公司。
8.支持紫燕食品、老娘舅等龙头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紫燕已经投产,老娘舅项目正在进行建设中。
9.坚决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截止9月底,共兑现企业奖补资金4.8亿元,奖补项目共计七大类,奖补企业950余次。2023年,继续推行“免申即享”财政扶持政策,免申补助项目由原来的一项扩大至两项,共计审核拨付免审即享财政补助资金267万元,奖补企业32家。
(三)承担省考核任务2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
1.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为年度考核,按照上年度考核细则,一方面加强数据监控分析和跟踪预警,针对弱项短板指标加强调度,力争完成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明确分工,压实责任主体,加强协调调度,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力争综合考评排名靠前。
2.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2023年度考评通知预计将于2024年1月中下旬发布,参照2022年度基地评估体系,分为发展质量、发展动能、绿色发展、日常管理、加分项共5大类24项指标。目前基地三大经济指标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均按序时进度推进,力争圆满完成任务,但部分考核指标争先进位压力较大。
(四)承担宣城市考核任务1项,完成情况如下:
园区转型升级指标,该指标主要依据日常工作及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结果评分。
三、年度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2023年我委牵头改革任务8项,完成情况分别如下:
1.加快推进中德合作园区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一期迁扩建项目中鼎减震、威固(安徽)、中鼎轻量化、安徽望锦公司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安徽中鼎资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建成19.8MW屋面光伏发电,促进企业清洁、低碳生产。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二期智能底盘系统基地项目已供地109亩,目前1#、2主体厂房已建成,气囊、硫化、组装线设备正在紧锣密鼓的安装调试,已获得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的订单,计划年底前小批量试产。物流通道北侧路段顺利竣工,完成149亩地块招拍挂,正在开展场平施工。
2.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经开区牢牢把握“两化”融合主线,大力推进园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2023年获批安徽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争取省首批扶持资金841万元,已初步建成“1+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即1个覆盖全市的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宣城工业大脑宁国板块;1个特色鲜明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鼎造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N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保隆、德特威勒、亚新科等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使用。鼓励企业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提速智能工厂建设,2023年新增2家省级智能工厂和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
3.深化“标准地”改革。加大招商项目落地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完成各类土地出让22宗共 1948.1亩,其中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22宗共 1948.1亩,实现新增工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地,保障了时代新能源、仕净光能科技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
4.深化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改革。为贯彻落实“管委会+公司”改革要求,宁国市委市政府于2022年12月印发《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案》(宁办发〔2022〕74号),根据改革方案,宁国经开区充分调研并拟定各项改革配套子方案(送审稿),即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精管委会+强平台公司”组织架构优化、全员聘任制、薪酬优化、绩效考核等5个子方案。今年4月,省委编办将宁国经开区确定为“管委会+公司”改革直联点。8月,宁国市委编办会同经开区将相关方案内容报宣城市委编办、省委编办初审,省委编办回复,我委改革方案总体方向准确。目前经开区正在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工作。
5.加速推进“退二优二”,盘活低效闲置用地。2023年初,完成意愿企业摸底工作。6月印发《宁国经开区“退二优二”项目工方案》,全面推进“退二优二”企业转让工作。截至目前,纳入转让企业91家中,共计摸排30家意愿退出企业,已完成收储企业11家,盘活用地面积537.62亩,4家企业完成转让谈判,正在商谈转让合同,预计盘活土地220.08亩。
6.推进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1月31日宁国经开区被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财政厅授予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4月编制《宁国经开区碳达峰试点园区实施方案》,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重点打造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主线,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同时,抢抓数字化转型变革机遇,8月启动宁国经开区双碳管理平台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完成经开区双碳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编制,预计11月挂网招标。
7.开展委托第三方监理单位实施建设工程监理巡查服务,提高重点项目建设效率。2023年3月完成《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监理巡查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初稿,待正式文件印发后执行。同时为解决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人手不足、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实际困难,2023年起,经开区委托安徽宏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振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汇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配合建设局进行安全质量巡查,加大检查频次,加强对报建项目监管。截止目前通过开展委托第三方监理单位实施建设工程监理巡查服务,保障了吉利、仕净环保、恒满食品等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工和建设。
8.开展建筑行业先进集体评选,建立优秀企业“白名单”,为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保驾护航。2023年3月完成《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行业施工、监理企业先进集体评选方案》初稿编制,待评选方案确定后,开展施工、监理企业先进集体评选。评选结果可供外来招商引资企业项目建设选择施工、监理企业参考,同时有望运用在经开区政府或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招标上,应用在实行评定分离的招标项目,列入定标阶段比优优先顺序考量指标。2023年6月经开区对2022年度园区报建的133个项目的履约情况进行逐项评分,并对12家市政管护单位进行了履约评价,并将评价成果抄送市住建局,作为施工企业履约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宣城市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转型发展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保稳定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力争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左右,实现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19.8亿元,增长15%。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主导产业,提升发展质量。持续深耕汽车零部件产业,充分发挥头部企业领跑、腰部企业并跑、尾部企业跟跑的产业链优势,鼓励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特种行业密封件等领域,推动链上企业由零配件向集成、总成方向升级。持续提升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产业,加快传统铸造产能绿色、高端、智能化置换升级,向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转型,向精密加工、成套装备等下游延伸。持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围绕智能家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关键元器件,做大做强以金安国纪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大力培育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云燕、詹氏等企业,加大上下游企业招引培育,加快形成畜禽熟食、山核桃绿色食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持续做优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全面提升化工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大好高”项目引进,着力打造绿色高效的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聚焦招大引强,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持续跟进重点招商区域和重点在谈项目。持续加大化工园区企业招引力度,引导现有化工企业向下游新兴领域应用需求研发新产品,重点招引高端绿色化工、高端氟化工、特种功能化学品、化学新材料等国家重点鼓励扶持类化工企业。充分利用已落户的吉利、仕净、云燕食品等等大型企业所拥有的上下游资源,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进吉枫车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物理再生项目开工投产,对接苏州仕净落户固碳项目。2024年确保吉利、仕净、恒满、隆威、鼎瑜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达产。
(三)聚焦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聚集,支持引导企业攻坚核心关键技术。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邀请省内外高等院校派驻科技特派员,定期开展产业诊断和技术攻关。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企业建立各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和投产有较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离岸科创中心或新兴产业孵化器、加速器,推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2024年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新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以上。
(四)聚焦要素破解,提升承载能力。紧盯招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多渠道解决指标问题,及时保障项目落地。力争2024年新增建设用地报批1000亩以上,包装重大项目争取解决林地指标报批。扎实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探索推进工业项目用地清单制和带方案出让工作,严格产业项目准入和双合同监管。继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处置任务,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规划,促进各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强化亩均效益评价激励机制,对亩均效益好的企业新增用地予以优先保障,通过“退二优二”资金收储等方式,加快盘活空闲土地,倒闭企业提高亩均效益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继续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工作,根据项目精准供应土地,2024年计划出让工业用地1500亩以上。
(五)聚焦为企服务,持续创优环境。继续完善项目落地“全程帮办”机制,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工作,深化经开区“标准地”改革,切实提高项目落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协调解决企业运营、项目建设、政策落实、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经开区“网格化”联企服务体系,定期会商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全力做好助企纾困,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利用“智慧园区2.0版”优化园区行政服务改革,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优化经开区行政服务网络平台搭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制定出台相关扶持资助细化政策,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激活科技创新内生动力。进一步简化奖扶政策申请程序,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园区贷”“投贷联动”项目,不断加快资金兑付效率。
(六)聚焦体制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坚持“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按照“管委会统一战略规划、完善政策配套,公司配合战略执行、发挥市场优势”的思路,纵深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深入整合公司优势资源,稳步提升造血功能,从政策扶持、要素支撑、优化服务等方面力促管委会与公司发展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发挥叠加优势,最终形成“精管委会、强平台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对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建议市政府加大对征收征迁工作的调度,保障项目施工条件。